[講座] HPX75,創新App案例分享,為視障聽障而設計 (Part1:HearMe)

不知是何時開始參加HPX講座,從悠識數位耕耘傳播UX知識到現在,默默地"HPX大聚"也已經到了75場這個數字。
不只是純粹仰慕唐玄輝老師的作品及團隊,更多的是對於研究的好奇,本次大聚我的報名順序應該不算太後面哈。

這次的主題放在專為視聽障族群所開發的App身上,包含帶著UXPA金獎的光榮,專為視障者所設計的App"HearMe",這次終於有機會透過HPX75得知他們的開發與研究歷程。另外兩個App一樣精彩可期,分別是視障朋友導航App"BlindNavi",以及聽障朋友的多元協助App"iListen"。

到了現場後,也發現了主辦單位的用心與巧思,與主題呼應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悠識為了此次的大聚,請來了專業手語翻譯師,同步的在現場翻譯團隊分享的一字一句。
(最酷的是老師中英文都能翻譯!Amazing!)







1.HearMe

想解決的問題及痛點

"HearMe"是一支由台科大與政大組成的團隊,領軍者是在UX領域相當活躍的台科大唐玄輝老師,以及專注於HCI的政大余能豪老師。團隊發現,視障者通常會使用錄音功能來記錄生活。普通的錄音功能,無論是手機或是錄音機,操作皆有多處不便,而視障者使用錄音工具錄下的工作片段,或是生活瞬間,時間一久,檔案一多,就會面臨難以整理的困擾。此外錄音下來的檔案,如果要分享或者是重新聽取,也相當困難。
基於以上,"HearMe"便將焦點放在解決視障者在生活紀錄上面臨的問題,並提供更友善直覺的操作介面。

團隊使用的研究方式,是唐老師實驗室習用的架構: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User Experience Design→User Experience Testing
並在最後兩步驟持續迭代優化。









使用者洞察

[裝置面]
智慧手機是平面的,毫無任何觸感可言,視障朋友對於無法輕鬆閱讀手機上顯示的文字,常常感到相當苦手。在HearMe出現之前,過去視障朋友使用iPhone,多半是利用iOS所提供的VoiceOver螢幕報讀器。藉由手指滑過文字表面,透過聲音直接唸出該文字,一行一行的聽,直到報讀器念出自己需求的欄位文字為止。

團隊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像是我們在買冰淇淋時,隔著玻璃,指著玻璃裏頭的口味,一邊問說這是什麼口味,店員一邊回答,一邊協助我們選擇及決定。



VoiceOver這個工具曾經協助過許多的視障朋友更接近智慧型裝置,但需要一直試錯,直到手指滑到自己需求的功能並執行為止。這對視障朋友來說也是相當的不便,而且也無形中增加了操作步驟。因此如何開發出更輕巧易用的視障朋友專用錄音App,也成為團隊的一大方針。

[脈絡面]
HearMe歷經了三次迭代,三次迭代的訪談人數將近20人,關於視障使用者的使用者脈絡,在訪談的結果後,團隊將使用者依動機與習慣分為三群:

(1)工作型(錄製需求音檔的時機多為在工作中):
固定的錄音頻率/時間較長的錄音需求(半小時up)/一邊錄音,同時手打筆記/錄音因涉及工作內容及公司機密,因此不會外部分享,主要是給自己重聽/歸檔後就將檔案刪除

(2)學習型(錄製需求音檔的時機多在學習場合,如補習班及學校):
錄音+手打筆記習慣/被動式分享,在旁人有需求時才借給對方聽/上課音檔很大,在使用完畢後就會刪除。

(3)生活型(錄製需求音檔的時機是隨機的,可能是生活中聽到什麼聲音或回憶):
隨機性錄音,如臨時紀錄電話、地址,或者是自己家小朋友講的一句話/錄音內容多樣化/主動分享,媒介會透過skype、facebook、或LINE

基於以上的訪談內容,以"AEIOU"的方式整理出像下列的表格,可以發現許多不同族群中的習慣相同之處,也可以察覺彼此相異之處,作為尋找出Insight,並進一步設計出解決方案的前哨。













HearMe的解決方案

透過上述的分類,視障者的共同問題及分眾的需求如下,而這也構築了HearMe的功能架構:

(1)各族群共通點:
迫切並即時的紀錄大量的數據化資訊。

(2)工作型+學習型:
在乎儲存空間大小/跨裝置的延續性(手機or電腦)/檔案傳輸的方便與否

(3)生活型:
快速的操作需求/如何與社群平台互相連接

集合了以上的洞察,HearMe便具備了以下功能:
1.快速錄音/2.重點標記
3.清單整理/4.語音簡介
5.播放操作/6.分享檔案


關於易用性的設計上

HearMe的介面設計經歷三次迭代,而第一代的介面即參加中國使用者經驗大會得到金獎。




HearMe透過迭代一次次的確立了重點功能,除了延續手機的操作模式以降低使用門檻外,在直覺操作上也提升了。

(1)手勢設計一致:快速理解
錄音時標記重點段落是向右滑動,在聆聽時也是一樣藉由左右滑動來跳到下一段落。
調整音量及速度的手勢是上下滑動,而倒轉快轉也一樣是上下滑動。

(2)錄音便利,語音回饋完整:節省盲目搜尋時間
取代了容易誤觸的長按動作,HearMe採用雙指雙擊開始錄音。
錄音檔名也相當完整,長度/檔案大小/段落數量等等都齊備。

(3)線性編排內容:減輕短期的記憶負擔
條列式的預設清單頁面,只需要瀏覽上一項及下一樣來搜尋即可。

(4)資訊階層往返清楚:建立使用者的控制及信心
視障朋友因為無法看到階層,因此HearMe特別建構了"聽覺的空間感"。
例如使用者到下一層時,語音會瀏覽到該頁面的標題,便知道已經換到下一頁。
此外跳出通知視窗時,也有相對應的音效,提示此時進入不同的畫面。

(5)跨App操作的一致性:空間記憶
在重要的欄位,如狀態列、巡覽列、電池電量,以及回上一頁的按鈕,都盡量保持一致。讓使用者可以藉由空間記憶在不同裝置上輕巧的轉換而不需重新學習。

HearMe的願景
即便現在功能已經相當完備,但團隊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在未來的願景上面,將會著重在兩個部分:跨裝置串聯/電觸回饋

跨裝置串聯這一項我想比較好想像,藉由不同裝置的互補性(ex:手機相對即時,電腦相對完整及複雜)提升使用者的易用程度,同時也將維持介面重要元素的一致,以及資訊架構的一致,讓使用者在運用HearMe時可以保持工作的持續性,正如接棒一樣,在不同的裝置間順暢的切換。

電觸回饋這個技術就相當厲害,又叫做薄膜式觸覺反饋技術。原理是運用一張膜貼在手機正面,在帶負電的手接觸帶正電的薄膜時,經由放電效應,會產生觸覺的感受!因此在未來普及後,也許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技術,摸出智慧型手機上,不同平面按鈕的"觸感",也許上一步鍵是平滑的,確認鍵是粗粗的表面....? 

關於這項技術我本人是相當的期待!

後記
HearMe的大放異彩某程度開啟了從事UX或是HCI的從業者對於特殊族群的研究興趣,在最後的時候唐老師也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如果沒有專業領域業界的協助,我們該如何找到對的使用者呢?以盲人為例,當不可能在路上隨便攔人(也許也是有可能)的情境下,我們該如何approach到他們呢?

台下於是有人回答了"按摩店"哈哈,唐老師也說先前的確是有人想要開發視障族群專用的電鍋,而親訪按摩店許多次,最後和按摩師相談甚歡,得以有機會進到他生活的場域親身觀察他使用電鍋的情境。

不管要開發出什麼產品,完成什麼解決方案,我認為找對人,與問對問題,是研究上相當重要的環節,即便業界可能習以"快速找出解決方案"為做事方針,但我想細膩深刻的使用者研究,將會是製造出優異產品間決定性落差的門檻。


看看下一篇:
[講座] HPX75,創新App案例分享,為視障聽障而設計 (Part2:BlindNavi)

留言

熱門文章